抓调整力保主业 促转型挺进三产
近年来,我国纺织行业进入大洗牌阶段,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,市针织厂确立了“死保针织主业、进军第三产业”的发展战略,主动调整产业、产品结构,转变生产模式、强化成本管理,不仅在困境中站稳了脚跟,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,也为我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踏出了一条成功之路。2010年,全公司实现工业增加值9937万元,销售收入26810.3万元,出口创汇3731.86万美元,利税2617.1万元。今年1-6月份,全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5138万元,销售收入15570万元,出口创汇2250万美元,实现税收760万元。
加快产品升级,拓展市场空间。
针织厂坚持把开拓市场作为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的重中之重,不断以独特新颖的实用高科技新产品占领市场、扩大销售。为增强产品创新能力,针织厂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,引进了一些列先进生产设备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新产品研发水平,年可降低成本100万元,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、资金密集型的转变。以此为保障,针织厂大力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,做到“研制一代、开发一代、生产一代、储备一代”,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。2009年以来,研制开发了发热纱氨纶汗布、晴人造棉罗纹、吸洗发热棉毛等功能性保健新产品200多个,新产品年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以上。为扩大产品销售市场,按照深度开发与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的经营策略,深入挖掘日本市场潜力,提高加工繁琐订单和中小型订单的份额,不断扩大日本市场占有率;同时,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,加强与美国、瑞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合作,拓宽海外市场销售范围,逐步形成了多口岸、多渠道、多元化、全方位的出口生产格局。
转变生产模式,破解用工难题。
针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近年来针织厂在全市率先对所有临时工全部投保,解除职工后顾之忧,但受诸多因素影响,企业仍然出现“用工荒”。对此,针织厂积极转变用工思路,着力创新生产模式,对内狠抓人事管理改革、对外开设农村加工点,两招并用巧妙化解用工难题。对内,采用“兼、并、代”的方式,施行一系列改革措施,大大提高工作效率、弥补用工不足,有效减少了成本支出。对外,瞄准农村闲散劳动力,设立农村成衣加工点,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企业产品生产做好补充。针织厂累计投资3000万元,在全市建立农村加工点79个,在有效缓解用工压力的同时,也增加了农民收入。今年上半年,针织厂精简机构,先后压缩非生产人员80名,有力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。
狠抓成本管理,实现降本增效。
针织厂为求生存发展,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,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地站稳了脚跟。在购进环节进行联合考察,公开招标,着力购进性价比高的名牌产品,提高各类物资的使用率,其中仅灯管一项年可减少支出20万元。在生产环节,规范各种物资的使用手续,支领物资实行“六笔会签”制度;强化跟踪管理,实行物资以旧换新制度。在销售环节,对不同于规定指标的实行同比奖罚,确保生产成本降至极限。通过强化对各种消耗的管理,杜绝各个环节的跑冒滴漏现象,有效压缩生产成本3-5个百分点。
调整产业结构,实现多元发展。
为增加经营效益,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,针织厂积极拓展经营领域,大力发展风险小、收益高、见效快的三产服务业。2008年,投资1亿元建设金悦商厦,成功引进知名连锁企业桓公台生态园和家家悦超市入驻,高标准打造金水湾洗浴中心和食品一条街,迅速发展起高档餐饮业和现代商贸业,分流安置老龄职工600人,年实现营业收入5000万元、利税600万元,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2009年针织厂加快三产兴企步伐,积极整合资源、盘活闲置资产,将多年亏损的棉纺车间部分设备搬迁到针织厂区,倒出篮子另剜菜,投资3.2亿元在原棉纺车间建设金都国际大厦和御花园项目,其中金都国际大厦包括29层的商务楼、四层的商场、2500平方米的舞厅,御花园项目作为桓公台生态园的升级版,将档次功能进一步提升扩展到高端会议、食宿和娱乐等服务上来。项目建成运营后,将与金悦商厦共同构成集购物、餐饮、商务、娱乐、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商业群,年可增加营业收入1.5亿元、利税500万,分流安置老龄职工600多人。其中御花园将于今年8月21式开业;金都国际大厦已封顶,预计2012年年底投入运营;四层商厦主体工程已经完工,预计明年5月1日开业。
十二五期间,市针织厂计划总投资3个亿,实现针织三产齐发展。
|